查设计赛事

当前位置:首页>设计资讯>查设计赛事>详细内容

当建筑师提笔写小说:刘家琨在文学与混凝土之间的精神独行

时间 : 2025年3月14日 17:41浏览 : 57 来源 : 设计能资讯中心 编辑 : 小能

1984年的成都街头,28岁的建筑设计师刘家琨揣着刚发表的《高地》手稿走进茶馆,与诗人翟永明、画家何多苓激烈争论着"乌托邦是否可能在地表生长"。那时的他尚未意识到,这场文学青年的思想碰撞,会在四十年后浇筑成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的砖缝,凝固成西村大院错落的廊檐。

89341669-44b1-4e49-9abf-ea66795ad670

文学实验:建造纸上乌托邦

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读书时,刘家琨用写小说对抗着对建筑学的疏离感。1993年完成的《明月构想》,更像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思想预演——建筑师欧阳江山试图用混凝土新城重塑人类灵魂,却在蓝图落地时遭遇理想主义溃败。这部被评论界称为"建筑师的权力寓言"的小说,提前二十年预言了当下AI建筑工具引发的伦理危机:当技术足以批量生产完美方案,设计的终极价值究竟是效率还是人性?

文字世界里的挫败感,意外反哺了他的建筑实践。在鹿野苑石刻博物馆设计中,他让没有专业资质的农民施工队浇筑混凝土,刻意保留模板接缝与浇筑痕迹。这种"未完成感"的美学,正是《明月构想》里反复描写的"废墟美学"的现实投射——用物质的不完美对抗技术的绝对理性。

5d5e59ce00fd0a3ed4980493b7da53d9


跨界互文:砖石里的叙事基因

2015年落成的西村大院,暴露着刘家琨深埋的文学野心。这个占地4.3万平米的巨型混凝土综合体,本质是部空间小说:空中跑道是故事主线,穿行其间的市井业态如同纷繁的叙事分支,而错落的竹影墙面则是精心设计的留白。当游客在顶楼跑道俯瞰院落,恰似读者在小说高潮处回望伏笔。

这种叙事性建构在云南"先锋会泽白雾书局"达到新境。他将诗句镌刻于砖石,让文字随藤蔓生长衰败,形成"可阅读的建筑表皮"。某块砖上刻着翟永明的诗句:"当一切建筑崩溃,我们还有词语。"这近乎是对当下AI建筑潮流的隐秘回应——算法能优化空间,却无法在砖石里埋藏诗性的时间胶囊。

Museum of Cultural Revolution Clocks_3_1000px建川博物馆聚落之钟博物馆, 摄影:毕克俭


思想钢印:平民美学的觉醒

在西藏那曲设计院挂职的岁月,刘家琨目睹牧民们用牛粪砌墙、以毛石筑基的生存智慧。这段经历化作《灰色猫和有槐树的庭院》中的建筑工人群像,也催生出他的"低技策略":用日常材料对抗精英化设计,就像他在小说里让农民工成为城市空间的叙事主体。

这种平民视角在胡慧珊纪念馆达到极致。这个为汶川地震遇难女孩建造的4.5平米小屋,外墙采用灾区废墟砖瓦,室内陈列着少女日记本和发卡。当评审专家质疑"纪念馆应有的庄严感",刘家琨坚持:"建筑不是给权力献媚的纪念碑,而是承载个体生命重量的容器。"这种对微小生命的敬畏,早在他1987年的短篇《英雄》里就已萌芽——小说主角是个总在拆除自己作品的建筑师。

终极诘问:在算法时代重寻建筑之魂

2025年普利兹克奖颁奖词中,"用建筑凝聚社区精神"的评语,恰是刘家琨文学理想的混凝土显影。当全球建筑界沉迷参数化设计时,他在成都茶馆里观察市井百态,这些场景后来都成为西村大院的空间剧本。某次访谈中他坦言:"写小说时培养的叙事本能,让我更关注空间如何引发人的情感流动,而不是炫技。"

面对AI建筑工具的冲击,刘家琨在云南书局项目里埋下隐喻:当游客触摸砖墙上的诗句,红外感应会触发建筑内部的机械传动,让整个空间如同呼吸般起伏。这种"人触发建筑生长"的互动,恰是他对技术浪潮的回应——真正的设计永远需要等待那只触发诗意的手。

Novartis_2_1000px诺华上海园区C6楼, 照片由存在建筑提供

从文学青年到建筑大师,刘家琨用四十年完成了独特的价值闭环。当同行们讨论BIM和AI时,他总爱引用《明月构想》的结尾:"新城崩塌时,人们发现最坚固的竟是建筑师偷偷埋下的诗歌铜版。"这或许解释了为何他的建筑总带着体温——那是在混凝土浇筑前,早已被文字焐热的灵魂。

640(1)






本站帮助设计师寻找和对接各类设计资源, 发表设计产业的各类资讯
联系电话/微信:13692222744    投稿邮箱:9285962@qq.com

与我们联系

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站的内容并不反映设第榜之意见及观点,如部分内容因用户自由发表或误传侵犯了权利人的著作权,请及时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