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老城南小西湖片区:探索“小尺度、渐进式”保护更新模式
时间 : 2024年11月17日 12:24浏览 :
来源 :
设计能资讯中心
编辑 : 小能
项目地处老城南,占地面积4.69公顷,是南京市28处历史风貌区之一,留存历史街巷7条、历史建筑7处、传统院落30余处。2019年,项目建设正式启动,片区以“留住记忆、改善民生、增强活力、延续风貌”为目标,推动多元产权主体参与的“小尺度、渐进式”社区院落微更新。
经验做法:
1.探索“微管廊”更新模式。率先敷设安全系数高、维护成本低的地下微型综合管廊,将市政管线有序下地,实现雨污分流,消除积淹水问题,提升消防安全,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片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2.利用南京市新城反哺老城资金政策。南京市将新城建设和老城更新进行资金统筹平衡,每年南部新城开发收益反哺秦淮区20亿元用于小西湖等一批居住类、历史文化保护类城市更新项目。
3.完善共商共建共享机制。根据风貌区空间格局及产权关系,以院落和单栋建筑为单位,采用小尺度、渐进式和“一房一策”等方式微改造,在保留原有居住功能及院落形态的前提下,居民自主选择空间功能,全过程参与公共空间设计并合作建设,共商共建共享城市更新。
设计机构: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一、设计理念概述
小西湖片区保护更新项目的设计理念以“留住记忆、改善民生、增强活力、延续风貌”为目标,推动多元产权主体参与的“小尺度、渐进式”社区院落微更新。这一理念旨在平衡历史风貌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重需求,通过精细化、人性化的设计手段,实现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设计理念的具体体现
小尺度、渐进式保护再生:
该项目采用“小尺度、渐进式”的保护再生模式,避免了大拆大建对历史风貌的破坏。设计团队根据历史地段长期积淀的层级特征,对保护再生的覆盖范围进行尺度和类型细分,逐步实施更新改造。
通过绘制类型学地图和居民搬迁意愿分布图,设计团队动态记录征收工作进展,确保改造计划符合居民意愿,同时保护并培植物质空间和城市生活的多样性。
整体覆盖的保护体系:
项目构建了整体覆盖的保护体系,包括街巷网络、院落肌理、物质要素三个层类,全面保护历史街巷、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和传统院落。
修缮文保和历史建筑时,设计团队注重植入新功能,提升建筑的使用价值。
动态有序的协同机制:
项目建立了政府、社区居民、设计团队协同融合的工作模式,通过调查研究、政策制定、规划设计、控制引导、市场运作等多方互动,确保改造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设计团队通过现场展示、互动交流、成果公示等方式听取居民意见,并根据产权性质和搬迁意愿细化、调整设计成果。
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
项目采用“一房一策”的改造策略,结合产权性质、居民诉求和场地环境进行个性化设计。
引入“微型管廊”更新模式,提高市政管线的安全性和维护效率,同时保留街区传统文化和生活气息。
以人民为中心:
项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宗旨,尊重居民意愿,保留街区传统文化,让每一处改造都透出情感和温度。
通过改善居住条件、引进新业态等方式,提升街区活力,让居民过上现代化生活。
三、设计理念的创新与影响
小西湖片区保护更新项目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高度尊重和对民生改善的深切关怀。其创新之处在于采用“小尺度、渐进式”的保护再生模式,通过精细化、人性化的设计手段,实现了历史风貌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重目标。这一理念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具有重要的推广和复制价值。
本站帮助设计师寻找和对接各类设计资源, 发表设计产业的各类资讯
联系电话/微信:13692222744 投稿邮箱:9285962@qq.com